小人物也有梦想● 陆彩霞 卢丽珊 王慧容
邬福梁(摄)
过去这一年,你的人生经历,为你增添了什么?
是喜悦、是动力、是彷徨,或是无奈?
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即使他只是社会上的小人物。这些在你周遭的‘路人甲’,他的经历,他的梦想,可能看似微不足道。
但是,或许,这也是你的故事。
清洁女工《早报星期天》去年11月12日刊登在“想法”版的文章“我妈得了最佳清洁员工奖”,引起不少人注意,进而关注为我们环境清洁尽心尽力的员工的工作条件与福利。文中的清洁员工接受本报访问,谈她的生活,她的心声,她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愿望。无论做什么工作,人都是平等的”
陆彩霞 报道
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全年没有休假、没有花红、没有医药福利,只为一天30多元收入。
这就是去年“最佳清洁员工奖”得奖者郭月卿(51岁)的工作写照。
郭月卿当厕所清洁员工10年,过去5年在红山中熟食中心工作,负责打理公厕。她的收入来自57个摊贩每月支付的6元和向其他使用者征收的一角钱“厕所费”。扣除了买清洁用具和厕纸的成本,她每月仅赚六七百元。
为了这笔收入,郭月卿几乎全年不休假,就连农历新年也要清洗和检查厕所。72岁的母亲和另有工作的丈夫,也会轮流帮她看顾厕所。
她说:“公共假日对我来说根本没什么分别,也得照样工作,生病也得做。有时假日会特别冷清,一天收入还不到10元,但也得从早做到晚。”
除了收入少,清理厕所也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郭月卿每天起早摸黑,清晨6时就开工,直到晚上9时收工。为保持厕所清洁,她一天清洗3次,间中更常常在里头又抹又擦。
尽管她如此勤快,厕所常常还是会在她清理不久后又变脏。有食客不知情,抱怨她没把厕所洗干净。
她说:“有时喝醉的食客在里头呕吐,出来又不告诉我。发现才刚洗干净的厕所又被人吐了一地,真的是很‘gek sim’(福建话:痛心)。”
“一些人认为付了钱就什么都不用管。有时我看到有人没抽水,会开口提醒。有的人会不好意思地道歉,有的人则脸黑黑,睬也不睬就走开。”
一角钱“厕所费”,决定了郭月卿收入的多寡。但当她碰到执意不付钱的人时,尽管十分无奈,也束手无策。
她叹息道:“只是一毛两毛,也就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跟他们讨钱,他们还不高兴呢。”
除缺乏公德心和不肯付钱的使用者,还有一种人让郭月卿感到“怕怕”。这就是在厕所内遗漏东西的人。
她说:“偶尔会有人来问我是否找到他们遗失的物品。当我说没有,有些人就用怀疑的眼神看我。进出公共厕所的人这么多,被别人捡去也不奇怪,但就是有人瞧不起清洁工,不相信我们的话。”
在工作上尽心尽力的她,鲜少获得他人的赞许,反而得经常忍受批评。长久的耕耘换来了今年的“最佳清洁员工奖”,让郭月卿感到既高兴又意外。
她说:“我从不晓得有这么一个奖项,也没料到自己会得奖。在台上从总理手中接过奖项时,感到蛮紧张的!”
虽然奖项是一份难得的肯定,但它毕竟没有为郭月卿的工作带来任何改善——薪水没因此增加。但她不仅不抱怨,还非常知足,天天只求三餐温饱,儿女孝顺。
育有一对儿女的郭月卿说,她很庆幸孩子都很懂事,了解家里经济情况,并会为父母设想。
她说:“我的女儿自己申请奖学金念书,一点也不需我操心。儿子也做兼职工赚学费。他们都很乖。”
虽然儿女都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工作,但郭月卿表示自己若一天还有能力工作,就不要成为孩子的负担。她说:“我现在只希望他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等将来他们更有能力时再来照顾我。”
对于工作,郭月卿也没有太大要求,只希望人们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像她一样的清洁工人。
当记者问她有什么话想告诉其他新加坡人时,从没念过书的她简单地回答:“很多人认为没本事的人才当清洁工,但我觉得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女佣外国客工和女佣已是我们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离乡背井,远赴他乡干粗活,也只为圆梦。
背井离乡 有温情处是家乡卢丽珊 报道
菲律宾女佣妮茜(Ness Calderon,57岁)瘦小的身影在人头窜动的竹脚巴刹穿梭,熟练地向不同摊贩讨价还价。那一刻,她不是异乡人,反而更像新加坡人。
她那天不是为雇主买菜,而是为了儿子烹煮圣诞大餐。这是她16年来第一次和儿子共度圣诞节。
妮茜在刚过去的圣诞节前夕受访。她来新加坡工作近17年,一次也不曾回过菲律宾。
她看起来和其他女佣没什么两样,但是过去15年来,她利用每星期的休息日到巴耶尼翰中心(Bayanihan Center)当义工。四年前开始,她还义务教导女佣烹调印度和泰国菜肴。
她说:“我在两个儿子念高中的时候出来工作,目的是供他们上大学。我到中心一方面可打发时间,讲自己的家乡话,也可以协助辅导前来工作的年轻女佣。”
也许熬过真正的悲痛,她才能以宽大的胸怀去关怀每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同乡人。
她说:“刚过来的时候,生活和语言非常不适应。我母亲在我来新加坡的一个月后忽然去世,家人怕我难过,瞒了三个月才告诉我。”
说起十多年前的事,我还能感觉她的身体在微微颤抖。
巴耶尼翰中心在1992年由“菲律宾海外工人”组织利用巴西班让路43号旧校舍设立。刚开始学员只有60人,到去年增加到627人。他们不限于菲律宾人,也收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尼女佣。课程包括电脑、老人护理、缝纫、烹饪、英文和美容等。这些技能能帮助女佣回国后找工作或创业。
每次上课大约20人。上课前妮茜须到巴刹购买烹饪课所需材料。她谦虚地说:“我的雇主是澳洲籍印度人,她教我煮很多印度菜肴,由于做得还可以,她就鼓励我把厨艺传给其他女佣。”
妮茜表示,课程安排很灵活,主要根据学员的需要来安排,例如雇主希望她们煮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中心也有其他义务女佣专门教导中餐和西餐。她说:“每次到中心,心里都觉得很愉快,帮助她们把菜做得更好,将使她们和雇主有更好的关系。”
她的小儿子和媳妇前年来新加坡工作两年,她的面容从此写满喜悦。她对记者说:“我16年没有和儿子庆祝圣诞了,虽然雇主出国,但她今晚允许我请儿子过来一起庆祝,我终于可以煮给他吃了。”
外籍女佣和新加坡人一样,在本地也有同样的法定退休年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宽限一、两年。妮茜几年后将面临去留,可她脸上并没有对归程表现出明显期待。
她一直重复地说,雇主把她当家人对待,对她非常好,但这个国和“家”到头来似乎没有她的容身之地。
只要有温情,暂时的家也是家。
饮水思源 孪生兄弟当华助会义工 贫寒子弟
各族群自助会,为家境贫寒的子弟打开一扇门,尽量拉近他们与其他同学的起跑点距离。曾受惠于华助会的邱氏兄弟,饮水思源,投回华助会怀抱,一心一意地帮助像他们那样曾经需要帮助的人。王慧容 报道
跟一般大学生一样,邱荣辉(22岁)和邱荣煌这对孪生兄弟把精神集中在学业上,并通过逛街、打电玩、看电影等活动松懈身心。
他们也希望毕业后找一份稳定工作,快快乐乐过日子。
除对未来寄予信心与希望,他们对目前的生活也很珍惜和知足,更热切地帮助功课差、低收入家庭小朋友解决学习的难题。
从文礼小学、锦文中学到裕廊初级学院,他们读的是邻里学校,成绩也属中等。兄弟俩了解他们并非学业“精英”,物质生活也因为父亲是家中唯一经济支柱而不充裕,但或许因为如此,他们更能体恤贫苦学生应付学业的困境。
邱荣辉说:“升上大学后,了解大学的功课很难,反而更想帮助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希望替他们打好基础。
“有些小孩功课上遇到难题,却因为怕老师而不敢问,朋友又不肯帮忙,所以就想要帮他们。”
兄弟俩就读中三时曾参加华社自助会的补习班补英文,前年接到华助会来信,邀请他们到学生服务中心当义工,为加入功课督导小组的小学生举办活动,协助他们搞好学业。
邱荣辉和荣煌毫不犹豫,抱着“无妨一试”心理接下当义工的任务。他们从去年3月起,每星期六到裕廊学生服务中心为小四到小六的学生举办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并指导他们的课业。
当上了义工,邱荣辉和荣煌从小学生自然流露的纯真性情感受到喜悦,也对能传授知识给他们感到满足。
邱荣煌说:“我们认为,不可能有笨的学生,只有懒惰的学生,尤其是现在的学生拥有更多物质享受,难免会把时间花在电动游戏等,所以我们常鼓励前来补习的学生要多努力求学。”
或许是从小家庭经济就不是很好,他们不随意乱花钱,更了解要尽力搞好学业以不辜负父母期望。邱荣辉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修读机械工程,邱荣煌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主修数学的学生。
邱荣辉坦言,担任递送员的父亲每月2000元的收入养一家五口很不容易,因此他们做很多事情都抱着“做好本分,但不强求”的心理。他说:“我们不会因为周围的朋友比我们富裕而若有所失”。邱荣煌也搭腔:“有钱人也有他们的烦恼。”事实上,他们意识到父亲虽然收入微薄,却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一些基本的物质他们从不缺乏。
因此,尽管他们和父亲不常交心谈话,却在心中一直钦佩他、感激他。
谈到去年发生的最难忘事,邱荣煌想了想,眼眶微红地说:“父亲的心脏问题恶化,我们差点失去他。当时我才发现,除了学业,生命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也因为经历了几乎失去亲人的惶恐,他们更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和一般年轻人想要自我实现的想法不同,邱荣辉的要求是未来能“珍惜所有,知足常乐”,而邱荣煌的心愿则是“父亲能给我的,我以后也能给我的子女。”